【弘博现场】在中国博物馆的圣地反思与前瞻
本次会议由中共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中国博物馆协会、江苏省文物局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委会、南通博物苑承办,中国文物报社、《中国博物馆》杂志、《国际博物馆》杂志(中文版)、江苏省博物馆协会协办。除上述相关单位领导参会,此外还有中国博物馆学会及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全国相关省市(自治区)博物馆、高等院校相关专业负责人、学术论文作者代表,南通环濠河博物馆群相关博物馆、张謇先生所创办相关企事业单位代表,南通博物苑志愿者、小小讲解员代表等160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由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晋主持。
中共南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丁大卫致欢迎辞,他简要回顾了南通博物苑发展史,介绍了南通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规划,表明政府会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南通博物苑文物保护、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等工作建设,努力推动南通博物苑成为展示江海文化的重要窗口。
原全国工商联常务副主席、张謇嫡孙张绪武回忆了祖父张謇办教育、办文化事业的历程以及张謇对博物馆的认知,并寄望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希望博物馆为教育承担责任,能更加活跃。
国际博物馆协会执行委员、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兼秘书长安来顺作发言,强调了张謇以前瞻视角、战略思维开启中国博物馆事业,南通博物苑在中国文博事业发展中不同寻常的意义,现今以南通博物苑为龙头的环濠河博物馆群所具有的社会效益和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重要影响力。他也提出了未来博物馆发展的几个方向:一是构建参与型博物馆,提高广大群众参与、推动博物馆建设;二是突破藏品展陈限制,发展智慧博物馆;三是博物馆以密切合作者姿态参与社会建设;四是积极发展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致辞表示祝贺,希望南通进一步打造文博之乡名片,江海文化多元融合发展,他也祝愿中国博物馆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开幕式
开幕式之后是学术研讨会。南通博物苑书记周昶首先发言,作了《南通博物苑的回顾与思考》报告,讲述了南通博物苑经历先知践行、明珠蒙尘、艰难复兴、盛世抉择、十年腾飞、前程似锦的发展过程。 传递了张謇在“教育救国“理念下执意创办博物馆,并且在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藏品征集、办馆理念方面有着前瞻的视角。
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作了《博物馆展览如何走进民众生活——<石渠宝笈特展>引发的思考》主旨报告。报告表达了对张謇的崇敬,认为张謇在南通做的不仅仅是事业,而是要建立一种社会形态——关注社会和社会发展、关注民生,把教育放在民生第一位。单院长还阐释了对江海文化特点的认识:不封闭、坚忍不拔、开拓创新。对南通博物苑的工作和成就给予了肯定与鼓励。然后梳理了《石渠宝笈特展》的相关工作,从展览筹备、预热宣传、学术支撑、现场服务、媒体报道、文化产品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给大家带来了诸多启发。
故宫博物院与南通博物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曹卫星讲话
围绕“反思·前瞻:博物馆在中国——南通博物苑110周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110年”进行了分组讨论。
中国丝绸博物馆副书记、研究馆员蔡琴,中国文物报社总编室主任、研究馆员李文昌,中国文物报社研究员、副总编辑曹兵武分别为三个讨论组组长,主持讨论,具有代表性的讨论内容包括: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张荣祥:馆里有有博物馆学研究所,编修馆史,由大事纪改为不同时期、阶段做的工作的总结,会陆续有研究成果。
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回忆了自己当年毕业找工作时的经历,说明近年来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苏州博物馆也经历了由早期的较为沉默,到后来观众冲着新馆建筑来参观,再到近年展览、活动吸引观众参观的过程。同时也介绍了吴门四家系列展览的基本情况。
东莞展览馆副馆长唐琳:介绍了本馆引进专业展览,以文物类的精品为主的策略。打造专题展览品牌,例如记录东莞城市的发展历程的“东莞记忆展”。此外,认为宣教活动应该加强各个单位之间的联系,宣教活动应倾向最需要的孩子。
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刘文涛:介绍了南京博物院“一院六馆”的建制,要建设综合性最强的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之前已基本完成了硬件设施方面的物理形态变化,改扩建后的博物馆应融入国际发展的潮流中,博物馆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龚青:分享了引进外展的一些反思。认为引进外展是坚守文化多样性的选择,应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同时介绍了国博比较多元化的外展类型;对外展的反思与瞻望主要在于规范化、系统性的推进,认为做外展不是单纯配合外方、还要根据国情和实际需求提出要求,双方平等对话等。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于奇赫阐述了他提交的关于中国在线博物馆数据库建设的论文,从研究需要、阶层垄断、文物保护需要三方面内容进行考虑,认为博物馆应对公众开放的不仅仅是展品,还应该有一些数据,保护机密与服务社会相矛盾。北京地质博物馆副馆长曹希平也对此发表观点,认为做数据往往不被人重视,数据量不足是中国计算机系统建设的现状,希望博物馆搞数字化建设的都能认识到这个问题。
针对博物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不少讨论。吉林大学文学院博物馆学系史吉祥教授认为大学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理论和实际脱节,博物馆应该实践化,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尽量与他们未来的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讲师黄洋、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生赵星宇的文章及发言也对此进行了讨论。
分组讨论
复旦大学文博系副教授郑奕通过对博物馆教育百年史的梳理,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包括理论超前于实践,重展不重教,展览和教育活动都是对外的,两条腿要平衡发展;学习型社会要抓住青少年教育和终身教育;目前博物馆公共服务是薄弱版块。
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蔡琴著《浙江博物馆史研究》,她在总结博物馆百年史时,用“拥有、免费、共享”来概括,认为公众获得了对文化遗产的拥有权,通过降低门槛、向公众免费开放,能把文化遗产装到心里、去享受这三点是博物馆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并强调博物馆服务的是观众,面向公众是最本质的。
大会的主旨发言,还包括:
曹兵武先生作了题为 《作为媒介的博物馆与博物馆学》的报告。主要是从媒介角度对博物馆的再认识以及对智慧博物馆的认识。他首先梳理了有争议的博物馆学及理论,包括博物馆学的流派、相关学科等问题。其次从信息时代重新认识了博物馆与博物馆学:作为媒介的博物馆,不仅是藏品作为媒介,而且是展览、活动还有整体上。作为媒介的博物馆,对博物馆思维和博物馆业务具有重塑作用。认为信息化有三个层次:藏品信息化——物,业务信息化——自我加入,智慧博物馆——观众加入。博物馆信息化的本质是智慧空间和生态文明。最后他提出重新认识博物馆发展历史与发展范式。
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黄春雨报告题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博物馆发展回顾与思考》。从社会文化背景下梳理博物馆史,他指出多年来有关博物馆史的研究中,描述史的研究占了绝对状态,但近年来博物馆界对博物馆史的越来越关注。中国博物馆是从被迫走现代化道路中出现的,今天博物馆的挑战与传统文化如何应对现代化有着复杂且敏感的联系,是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视野下的回顾与思考。最后他对“让文物活起来”做了富有启发的阐释,同时提醒博物馆不是接待公众参观娱乐的场所,而是给公众提供精神指引的场所。
中山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坚的报告题为《走出收藏史 走向思想史》。这与他之前做考古学史的研究是一以贯之的思想。他认为学术史是表达学科主张的,是为了前瞻而后顾。博物馆史的价值在博物馆,所以是基于博物馆的博物馆史。他首先讲了几个预热问题,包括作为新博物馆学的博物馆学史,中国博物馆的二源一脉(西方引进,中国自创是正脉),博物馆史是博物馆学的风向标。接下来从神庙到论坛:博物馆之变,两种博物馆、两种博物馆学、两种博物馆史,博物馆史的情境主义写作范式等方面来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同方知网项目总监郝振国做了《从科研成果产出看中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报告,介绍了知网发展情况和特色服务,强调了其学术资源整合的价值。
最后浙江省博物馆馆长、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浩总结发言,他指出中国博物馆事业在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更应与时俱进。做这样一次全面回顾和未来规划极有意义的。他也预告了2016年的博物馆学专委会年会将在安徽博物院举行,主题是“博物馆社会价值研究”。
后续弘博网还将推出关于博物馆史、南通博物苑等相关专题,敬请期待